一、大学生心理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占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10%,严重的占1% 。 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
(一)迷茫与困惑。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自我确认、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往往体现出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了解,并且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
(二)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大学生进人大学以后,独立意识增强和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反差,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学习与就业焦虑。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尤为突出。高考竞争的胜利,使许多大学生受到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许,受到了未考人大学的同学的羡慕,其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然而,进人大学以后,许多同学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人才云集”之地,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同学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
(四)人际关系不适合大学生们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和理解,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同甘共苦、无话不说的知己。
三、大学生为什么要有健康的心理
(一)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饱满。可见,健康已经不仅仅指没有生理疾病,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一个人的心理怎么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仅自我体验良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且与社会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与成才。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实现人生理想和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