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安全教育——防骗篇
骗术1:娱乐节目中奖退税
“恭喜您获得“中国好声音”本周观众参与大奖——价值5999元土豪金iPhone5s一台。”骗子用手机打电话或群发此类短信后,接着就以交纳所得税、手续费等为名,要求你先将上述费用汇入指定的银行账户,当你还在满怀惊喜地期待奖品时,你的钱却已被他骗走。
社会案例:
3月份,郭先生收到娱乐栏目组的短信,称郭先生中奖了,奖金八万元及笔记本一台,并附带相关的链接及验证码。郭先生用手机查证是真的,并按照步骤操作注册,等郭先生提交资料后对方称要付3000元手续费,觉得数额不大郭先生便转账过去了。随后对方以各种理由先后5次转账5.5万元,觉得事情不大妙的郭先生便给对方打电话称退款,对方称等财务上班便给退。郭先生用114查询该栏目电话,得知该栏目根本没有中奖活动,郭先生赶紧报案。
保卫处提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非常六+一”等娱乐节目的火爆,iPhone、iPad等数码产品的诱惑,让不少人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圈套。请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短信中充满陷阱。
骗术2: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诱、骗、恐吓
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包裹涉嫌运毒、涉嫌洗黑钱或者账号被犯罪团伙利用为名,利用当事人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打电话或发短信诱骗、恐吓你将资金转移至所谓的“安全账户”,再通过网上银行将资金迅速转移,从而诈骗钱财。或以天
我校案例:
1、2014年3月5日,我校某系10余名分别同学接到自称是省公安厅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学生的账户被贩毒集团利用洗黑钱或从事犯罪活动等,要求学生配合其进行侦查工作,并要学生在银行自动取款机上转帐给他指定的账号,以确保学生的银行资金安全。幸亏我们的同学警惕性高,及时将这一情况向辅导员、保卫处报告。虽然无学生因此受骗。但此行为在一定程度干扰了我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恶劣。
社会案例:
2013年10月10日,家住长沙天心区披塘村的李女士接到“广东公安机关”电话,称其在佛山南海办理电话欠费及涉嫌洗钱贩毒,被要求交3万元保证金,否则就要帮犯罪嫌疑人“背黑锅”,承担法律责任。在对方的诱导和恐吓下,李女士按照“警方”的指定操作,一步一步掉入诈骗人员设计的陷阱,将自己账户内的3万元存款转入诈骗人员指定的账户中。
保卫处提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侦查办案中,都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等隐私情况。如果涉及案件,必须出具工作证件及相关法律文书,当面进行询问。
骗术3:领取助学金诈骗
我校案例:1、2013年12月,我校J同学接到自称国家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有助学金领取,今天是最后期限,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和身份证要与国库连接,同时卡上必须有5000元钱才能与国库连接,J同学即要家人打了5000元。后来工作人员又打电话说与国库连接到90%就中断了,要J同学再打5000元才能领取助学金。此时,J同学才意识到可能被骗,赶紧查询,发现卡上的5000元已经被转走。
2、2013年12月,我校L同学早晨接到一条为补助金领取短信,金额为4980元,要求提供银行帐号,并按照要求操作,最后发现自己卡上的1330元被骗走。
社会案例:2013年8月2日,家住合肥市肥西路附近的高考生李阳(化名)接到一个自称省教育厅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有一笔5000元的助学金,要求他到取款机去转账。接到电话的李阳相当开心,来到省城某银行取款机前,按对方的要求存入1000元作为保证金,又通过QQ给对方发去银行卡账号信息,一分钟的时间不到,李阳便收到银行短信提醒,有人异地取款,卡中余额已为“0”。
保卫处提示:同学们在接到涉及银行卡信息的电话,要三思而行。当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等时,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以证实真伪。同时不要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更要警惕不法分子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实施的诈骗。
骗术4:假扮亲友熟人紧急求助
骗子假扮你的老师、战友、同学甚至是父母、兄妹、子女等特定身份,通过QQ聊天、电话、短信联系当事人,以“在外地发生车祸需花钱救人”、“嫖娼被抓需缴纳罚款”、“子女在外遭绑架需交钱赎人”等为名,骗得你的信任,“请求”你通过银行转账方式,从而骗取钱财。
我校案例:2013年9月,我校T学生在QQ上接到一同学的留言,要借用T某的银行卡号,让别人给自己转一笔钱。T某看到留言后,当即给这个同学打电话,但电话无法接通,T某没有继续求证,而是将自己的银行卡号发了过去。过了一会,同学又在QQ上留言,要求其将银行刚发到T手机上的验证码发过去,T某照做。过了一会,T某的手机上接到了卡上消费2000元的短信通知,意识到被骗。
社会案例:开学没几天,刚来南京上学的徐某突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女儿是个很恋家的人,每天都会和家人通话,一连2天没接到女儿的电话,家人就想到了黑车事件一下乱了方寸。恰好这时父亲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打开一看是“绑匪”提出的赎金要求,并提到千万不要报警不然就撕票。因为是新生,女儿没有给家人宿舍同学的号码,更别提班主任的号码,加上骗子的恐吓,心急如焚的父亲很快汇了5万元,可隔天才知道自己孩子的手机是被骗子摸了去。
保卫处提示:保卫处经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说刚接自称是自己孩子同学的电话,因为孩子出了车祸,或者是得了急病急需家长汇款,而自己打孩子的手机总是联系不上。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QQ视频中出现的“亲朋好友”,有可能都是骗子的伪装,更何况不知名的电话和短信。此类诈骗利用的是受害人对亲友的信任,即便是“亲人”要你汇款,也不能疏于防范。同学们也要将自己辅导员、好朋友或同寝室人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父母,同时也要提醒父母千万不要随意相信此类电话,一定要亲自通话,得到辅导员、系部领导确认,实在不行一定要打电话报警,轻易转账付费的,一定损失惨重。
骗术5:钓鱼网站以假乱真
骗子往往仿制一些大型购物网站、购票网站或使用插件在各大网站中发布商品、票务信息,诱骗你汇款后骗取钱财,或以次充好,或以假货进行诈骗。这些商品名目繁多,而又以价格特别“优惠”的二手汽车、游戏点卡、化工原料等居多。
社会案例:北京一位赵女士在淘宝网的一家店铺里看中一件衣服。跟店主联系后对方声称,实体店开在深圳,想要购买可以通过邮寄方式,货到付款,但必须先支付1元钱作为订单才能发货。这个订单,其实是他们做的一个假的网而,上面有很详细的信息,地址、姓名、电话、身份证号,还个各个银行的链接,你可以随便点,点完以后都是出现一个输入卡号和密码的框。赵女士按照网页上的提示,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都如实填了上去,还按照对方要求开通了网上银行服务,并将卡号和密码都输进了对方提供的订单网而。星期六,店主在网上通知她货已发。星期一早上赵女士去取钱,发现原来卡里的1万多元钱,只剩下4分钱了,于是报警。
保卫处提示:网银账户的安全风险比传统账户更高,除了保持经常升级安全软件、不浏览不安全网页、不随意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等良好的电脑使用习惯外,还需特别提防价格特别便宜的网购陷阱。
骗术6:网络兼职代刷信用
“会上网,就赚钱”“在家工作,日赚百元”……这样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的工作让不少人为之心动。然而,这些网络兼职广告背后,却是一个个坑人吸金的陷阱。不少骗子抓住一些年轻人想轻松赚钱的心理,声称购买虚拟物品代刷信用点可兼职赚钱,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不仅钱没赚到,反而被骗钱财。
社会案例:2013年9月,某高校学生刘某在寝室上网看见QQ空间上发布“帮淘宝商家刷信誉兼职赚钱”的信息,与对方联系,对方以“刷一笔信誉退还本金并给10%佣金”为幌子,让刘某通过链接购买联通充值卡18张,用支付宝账号支付现金1832元。付了钱,刘某才发现被骗。
保卫处提示:这种诈骗抓住人们轻松赚钱甚至不劳而获的心理,刷信誉时的交易往往都是虚拟物品交易,存在较大风险。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欺诈消费者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不管是否诈骗都应当拒绝以防骗人骗己。
骗术7:刷卡消费异常或电话欠费
骗子用手机群发短信,称当事人在商场刷卡消费若干或电话欠费,若有疑问建议你咨询所谓“银联”或“客服中心”,并留下电话号码。你一旦回复电话,他又会说你的银联卡可能被盗刷,电话卡可能被盗打,然后提供所谓的“公安机关”电话。你拨打这一电话“报警”后,“公安机关民警”会以“保护当事人账户”为由,要求你到ATM机上把银行卡上的存款转至他指定的“安全账户”上,从而轻易转走你的钱财。
社会案例:
1、王女士在上班时,突然收到一条陌生手机发来的短信,大概意思是,已从她的卡上划走1200元,若有疑问请打工商银行的电话咨询,留的是一个石家庄的号码。
王女士一开始很纳闷,自己并没有工商银行的银行卡呀,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爱人,不想对方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同样的短信,王女士和她爱人的手机办的是单位集团卡,两人的手机号仅差一个号码。
王女士断定这是一个骗局。于是,她按照对方留的电话拨了过去,一名南方口音的女子接了电话,对方先问了王女士的姓名,并表示“稍等,我正在电脑记录上查询”,后来该女子表示,某月某日,有人拿着王女士名下的信用卡在一个金店消费了近10万元,并提醒,可能是有人套用了王女士的信息,希望她赶紧报警,最后她还提供了一个“报警电话”。
王女士说:“昨天,我到银行办业务,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了此事,银行工作人员提醒,最近常有市民接到这样的短信,并过来咨询,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2、一个电话骗走250万
4月23日上午9时许,44岁的褚女士被人以电话欠费为由骗去近250万元。成为今年以来类似案件中被骗金额最高的一例。
电话录音。当天上午9点多,她在家里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录音,大意是北京电信局向其追缴两个月的电话欠费。
电话回拨。褚女士放下电话后,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欠费,于是按了电话机上的回拨健。
转接“报警”。电话接通后,说一口标准京腔的女子告诉褚女士她的身份证可能被盗用了,是否需要转接到北京公安局报案。褚女士同意后电话就被转接到自称是北京西城区110报警台的王磊“警官”。这位王“警官”告诉褚女士,有人利用她的资料在北京市进行洗钱犯罪,已被侦查一个多月。
要求转账。接着褚女士的电话又被转到自称银监局的杨主任那里。这位杨主任煞有介事地说褚女士的所有银行账户可能被冻结,要求她将所有银行账户里的钱全部存进国家银监局指定的安全账户里。
连续转账。褚女士完全被这些转来转去的电话弄昏了头,马上跑到银行按照那位杨主任的指示办理了指定账户的网络银行,并将网络银行证书的号码和密码告诉对方。然后褚女士陆续按照那位素未谋面的杨主任指示将所有银行账户里的钱转到指定的账户里。当她不打算将交通银行里的1万多元转出时,那位杨主任还打电话要求她继续转钱。
发现被骗。跑了一天银行的褚女士又气又累,把电话挂了。然而回到档口的她思前想后,越想越不对劲,马上找朋友商量。她的朋友一听就说“你被人骗了”。如梦初醒的褚女士匆忙到银行查账,发现账户上的248万元已被转走。
我校案例:2013年9月,我校一男生在网上被人骗走1880元;2013年11月,我校一女生接到诈骗电话后,到建设银行取款机上转走19900元。
保卫处提示:收到这类短信不要惊慌,可以拨打银行或电信运营商客服电话进行查询,但千万不要拨打短信中显示的或对方告诉你的号码,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转账、不汇款。
骗术8: “高富帅”利用“微信”骗财骗色被抓
除了网络、电信诈骗,现在人们使用得越来越多的“微信”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的工具。
社会案例:小彤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没事喜欢拿着手机上网或是用微信与朋友们聊聊天。2013年12月,小彤正拿着手机浏览网页,一个网名叫“孤独一生”的陌生人通过微信请求加为好友。小彤随手就接受了对方的请求,网友自称名“林锋”,做红酒生意,一直暗示自己很有钱,希望和小彤交朋友,并提出要和小彤见面。见该网友条件不错,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小彤答应见面。
12月15日,两人按照约定在增城市荔城街一间宾馆见面,并开了一间房。进入房间后,“林锋”开始向小彤大献殷勤,请求小彤做他的女朋友,并想和小彤发生性关系。这名男子轻佻的言行举止,令小彤对其身份产生了怀疑,她坚持要看男子的身份证。“林锋”无奈只好将身份证拿给了小彤。看了身份证,小彤的怀疑更深了,原来眼前的这名男子根本就不姓林,而是姓郭。
见小彤猜疑,“林锋”觉得诡计无法得逞,于是趁着小彤上厕所的空隙,将她放在桌上的手机等财物拿走,逃离现场。发现财物被盗,小彤立刻追出门外,但该男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小彤慌忙报警求助。
保卫处提示:同学们在使用微信等聊天交友软件时,要洁身自好,不要轻易答应陌生人的邀约。若赴约,地点最好在繁华场所,并注意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要贴身存放。一旦遇到不法侵害,应冷静行事,大声呼救,同时立即报警,并尽可能向警方准确提供对方的年龄、身高、口音等体貌特征,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处理。另外,由于微信不采用实名制,一旦注销后,很难追查,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
骗术9:大学生勤工俭学被骗
高级笔记本和笔芯都只卖8毛钱一本(支)?连日来,有人装扮成学生模样来到高校,声称超低价推销文具,鼓动学生批量购买,拿到钱后借机溜走,结果学生发现这些货物根本不值钱。类似的骗法在各高校接连发生。
社会案例:2010年9月的一天,某高校女生宿舍来了三四名和她们差不多大的女生,均操的普通话。几人自称是“公司的推销员”,专门到各个高校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招聘文具推销员,文具由他们提供,学生们只须交成本费,就能将文具拿去推销,赚的钱归学生所有。
为了消除学生们的疑惑,她们还将颈上挂着的工作牌给女学生们查看,工作牌上写着名字、工号,并印有头像。同时,她们还拿出身份证给学生们看,以示自己不是骗子。随后,他们又拿出一份供销合同,要大学生签字。看起来,她们的操作很“正规”。见大学生们消除了疑虑,这几人取出了他们的商品:以签字笔芯为主,并搭配销售手机万能充电器、乒乓球拍、硬皮笔记本等物品。这些物品全部装在一个书包内,不分零销售。价格则相当诱人,所有物品每样才0.8元。大学生们以为真的检到了大便宜,纷纷拿出自己平时的生活费,与对方签定合同,购买了较多的文具。直到发现上当后,小丽才明白当时为什么这些人不让他们验货了。 小丽说,在付钱拿到文具后,有几个同学曾提出要验货,因为她们发现所购的文具中,笔芯占了大头,这些笔芯都是装在一个封闭好的盒子里,盒子上印有笔芯数量,但数量均不一样,有些盒子印有200支,有些印有800支。此外,这些整包笔芯的包装盒上,还印着许多数字,对方说那是售价,有1580元、750元、300元等。听说要验货,几个女子马上予以拒绝。她们说,这些笔芯出厂时就已经装好,不能拆开包装,不然就不好卖了。如果有女生执意要拆开看,她们当即表示不卖了。因害怕失去赚钱机会,大学生们最终妥协了。在收到钱后,几个女子很快就离开了女生宿舍。临走时,她们还给学生们留下电话,称如果卖完了,可以给她们打电话再送货来。
几个女子走后,有疑心的学生急忙打开笔芯包装盒,这才发现上当受骗了。原来,盒内笔芯的真实数量远远不及盒上的标注,有些盒子上标注300支,实际却只有70至80支。几名女生见状,将盒子全部打开,仔细一算,竟相差物品近千元。她们追出宿舍时,见骗子早已跑远,只得报警。
我校案例:
1、2013年9月18日, 某寝室3名女生被诈骗子以低价代售文具为由,诈骗4000余元。
2、2014年4月10日晚上18时许,一外来人员向一寝室2名同学推荐做七色花饰品兼职业务员,并约定于星期天来校一起出售饰品,要求预交1000元作为加盟费用。这2名同学交了1000元,后与赵某一直联系不上,才意识到被骗。
保卫处提示:大学生独立在外生活,一方面没有社会经验,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一方面又易为一些蝇头小利所动。不少骗子就是利用这一点混入学生公寓行骗。对这些找上门来的推销者,同学们一定要瞪大眼睛,切不可轻易相信。如果有人发现这样的骗子后一定要及时报警,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骗术十:“借用”银行卡被骗
社会案例:江苏籍女生王某考上了位于党家庄办事处附近的山东某学院,日前办理了报到手续。8月30日上午10点30分,她外出返回学校。在路上,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她身边,下来一名中年女子,请求帮忙,并请她上车说话。
上车后,王某发现司机是一名中年男子。他自称是北京某公司的经理,从北京到上海办事,到了这里车没油了。由于钱包在路上被盗,他想借一张银行卡让公司汇2000元过来。
王某信以为真,把银行卡交给了该男子。他打了一个电话,并读了王某的银行卡号。后来,该男子对王某说:“钱汇到账户上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急着赶路。你的钱能不能先取出来一些给我们用,我的款很快就给你转到银行卡上。”随后,王某便和该男子找到一台取款机,取了2000元钱交给他们。王某又好心拿出200元钱给他们的车加了油。
该男子开车将王某送到了学校门口,驾车离开。回到宿舍后,王某越想越不对劲,用手机给对方打电话,结果电话不通。意识到受骗后,王某到当地派出所报警。
我校案例:2014年3月,我校X同学在学校门口碰到两名自称是香港人的青年男子,说自己的银行卡在内地刷不了,想借用X同学的卡让朋友转账过来。过了一会说钱已到账但需几小时后才能取出,向她借现金,X同学从柜员机上取出1200元现金交给两名男子。事后才意识到被谝。
保卫处提示:此类骗局专门瞄准年轻学生,主要是利用他们的热情和善良。年轻学子们要加强防范,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